中式店招真的“很土”吗?丨福[+]美学观察
关于店铺招牌
与街道景观的视觉协调
一直都是城市治理的难题
各地出现过不少
“一刀切”式的招牌整改
千篇一律的
尺寸、字体、颜色
让城市街景缺少美感
也失去了特色
实际上
对店招审美困境的思考
还需要从建筑角度切入
先来看一组网上流行的P图
“当欧洲街道遇上中国店招”
网友们直呼
“吵到我的眼睛了”
图片来源:微信公众号@绿变变
这大开脑洞的电子拼贴
为何如此突兀?
难道中国店招的风格
就这么“土味”?
“NO NO NO!”
真实的原因是
我们引进了西方的建筑体系
却沿用传统中式店招的思路
将二者粗暴混搭
才产生了如此怪异的冲突感
东西方店招设计特点
历史上我们和欧洲对店铺招牌设计的思路不同,从中世纪和宋朝的两张画可见一斑。
在欧洲的城镇中,很难察觉到店招的存在,它们多数很小,依附于建筑墙面。
再看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北宋,各式各样的招牌或是横匾悬挂在屋檐,或是竖排外置于街道,还有加建独立的建筑构件,十分醒目。
这个区别源自于
东西方建筑特色的不同
西方自古是高立面的建筑,比例和美学特质体现在立面上。要凸显建筑的美感,任何对立面的遮挡都应避免,因而西方的门楣招牌倾向于设计得更精巧,并贴附于建筑表面、不突出。
尽管近现代灯光材料和钢结构运用更加广泛,招牌有了更多形式的选择,但设计上仍多数呈线性,且放在楼体边缘位置,很少大面积遮挡建筑墙体 。
而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以低层大屋顶为主,建筑立面本身占比不大。
古人们在设计店铺招牌时,可以发挥想象力去装点门面,不用顾忌它是否遮挡了立面。
此外,中国古代对店招和建筑的区分并不生硬,按照材料和工艺分类,二者都可以被归为木作、棚作等,店招约等于小型建筑。
如老北京东四的这家店,棚作式样的店招与建筑自然融合,妥妥占据视觉C位,成为街道吸睛式的存在。
不难看出
东方低层独栋+大而独立的店招
西方高立面大楼+精巧贴附的店招
这样的搭配
均达到美学上的和谐
但为何我国现如今的店招
会变成网友口中的“四不像”?
“土味”街景形成原因
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加快、人口密度增大,需要建造多层楼房。类似西方现代高楼的建筑模式被广泛应用,传统古代建筑被逐渐替代。
同时,出于安全和管理原因,我国的店招规定较为严格,突出于立面的构造经常被禁止。最简单的牌匾型便成为大多数商家的选择。
因此高大整齐的立面建筑
搭配大幅的海报或牌匾
容易带来“不和谐”的视觉体验
若设计再不用心
批量复制简单的喷绘
也不考虑用色搭配
美感就无从谈起了
独具特色的招牌文化
其实城市街景审美的背后,建筑与招牌的搭配大有学问。混搭的效果,也不是绝对的违和。其中不乏特色鲜明、自成一派的招牌文化。
例如在香港商业街道上,错综林立的老招牌曾流行使用北魏楷书的字体,保留了传统店招的美感,塑造了极具辨识度的港味街景。
图片来源:摄影师LJC_
城市街景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。店招既要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匹配,又要与当地文化底蕴、业态特征相适应,才能成为街区活力的有机部分。
当前,不少城市正在根据实际情况,为店铺招牌的设计松绑,鼓励户外招牌设置在符合规范的情况下,展现个性与创意。这为市民的美学实践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。
店招美学在福田
在福田大商圈、城中村以及社区小尺度的街道上,许多或动感活泼、或强调质感的店招多元共存,正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水围村
图片来源:小红书用户@安兹先森
水围村的店招
兼具传统文化与年轻新潮元素
运用霓虹、壁灯等光影艺术
营造出艺术感与休闲感兼具的氛围
图片来源:小红书用户@爱拍照的小刘同学
深业
上城
图片来源:小红书用户@GuLu GuLu
深业上城的店招
采用色块穿插搭配的思路
具有浓浓的蒙德里安风格
简约、时尚、大气
还折射出建筑本身的凹凸美
图片来源:小红书用户@掌柜的糖
景田
翠叶道
景田路翠叶道
是一片独立咖啡店的聚集地
店招原木色居多,复古十足
充满浓郁的自然风情
与街道上的林荫点缀着社区
你还见过哪些
有趣、好看的店招?
快在评论区分享给小福吧~
- END -
信息来源 | 福田融媒、抖音@何大爷、深圳微时光
编辑整理 | 杨程洁、劳子殷、聂响(制图)、吴书楷(摄影)
责任主编 | 李霞、杨莎
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
推荐阅读
往期内容